11月24日,“行走的汾酒”2018汾酒文化大巡展在西安南门广场开展之后,汾酒集团在曲江举办“秦晋之好 亲近之约”行走的汾酒陕西论坛。诸多酒界专家和文化学者就中国酒文化、晋陕亲情文化展开交流。
“行走的汾酒”谱写新“秦晋之好”华章
汾酒来自山西,行至陕西,晋陕之间便有了一次关于白酒文化的碰撞,为新“秦晋之好”谱写华章。
汾酒集团党委委员、董事,汾酒股份公司总经理常建伟表示,从历史到当下,从当下到未来,山西与陕西的渊源说之不尽,两地水脉、文脉、酒脉相通,“行走的汾酒”2018汾酒文化大巡展把西安作为重要一站,把汾酒最好的一面展现给陕西消费者,让三秦父老乡亲们多喝点汾酒,共饮一杯汾酒,必定能够表达、加深彼此间的友情和亲情。
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李刚表示,山西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,常言道“会酿山西酒,身无分文天下走”,天下的酿酒师一半都是山西人。“‘行走的汾酒’回到陕西,从某种意义上是回到了‘老家’”。
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认为,“秦晋之好”融合出新文化后依然保持着各自独立的品性,所以八百里秦川流淌的虽然不全是汾酒,但蕴含着汾酒的大道精神和王道气度,只要不断保持和弘扬这个精神,“秦晋之好”就不局限于两个省,也不局限于祝福,而是真正的实现“琴瑟和鸣,尽善尽美”。
汾酒深深融入到晋陕交流当中
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,晋陕隔着滔滔黄河并行前进,在经贸、文化及民俗民风等方面有着相似的特点与密不可分的关系。汾酒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白酒之一,自从中国有了白酒酿造技术,就有了汾酒,深深地融入到晋陕两地的文化中。
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、《延河》杂志执行主编阎安曾思考:“唐诗为什么总是离不开酒?”在他看来,从诗经开始,酒与诗就难舍难分,与现如今酒已经普及民间化不同,酒在唐朝之前是奢侈品,十分注重仪式感,作为万物精华,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力是连在一起的。
对此,汾酒集团董事会秘书长张琰光表示十分赞同。他表示:“唐朝的酒和歌舞结合紧密,是因为唐诗在酒的滋养和刺激下才形成灵感,因此,酒在诗里面的作用非常强大”。唐朝是酒文化的高峰,酿酒是文化,饮酒是文化,卖酒也是文化,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,汾酒要引领中国酒文化的复兴。
“‘行走的汾酒’是中国文化行走的一部分,是中国酒文化传播的行走。”张琰光表示,行走不仅仅是物质的行走,还包括精神、文化的行走,汾酒是民族酒文化的引领者和推动者。
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、陕西卫视《开坛》栏目主讲、《唐诗风云会》评委何依工表示,“行走的汾酒”是了不起的抱负和眼光,汾酒让唐代盛唐精神气质优秀载体,有了非常有力的呈现途径,汾酒行走到西安,是民族与文化的大融合,也是文明的对话。
两进西安 汾酒“行走”世界
“行走的汾酒”文化大巡展在西安举办,并非汾酒第一次走进西安。在2017年9月举行的第七届欧亚经济论坛上,青花汾酒与竹叶青酒作为论坛官方指定用酒隆重亮相,宴请来自全世界的嘉宾。汾酒在西安亮相欧亚经济论坛正是“国际行走”的宣誓。
历史上,北赴俄罗斯经商的晋商,为了方便喝上好酒,便带了汾酒的酿造师傅去俄罗斯酿酒,促进了当地的酿酒也发展,诞生了后来备受关注的“汾特佳”。进入新时期,汾酒积极参与到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,从标准建设到主动参与国际活动,再到在俄罗斯、加拿大的落地生产,汾酒“国际行走”实现了中国白酒商业价值、历史文化底蕴、国际化探索的结合。
“行走的汾酒”走进西安,以丰富的文化活动与“四最”汾酒致敬陕西消费者,意味着汾酒在国内市场的进一步下沉,加速实现“汾老大”复兴。
柳静安表示,汾酒文化大巡展活动来到陕西,是秦晋文化的又一次融会贯通,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,将加深陕西父老乡亲对汾酒的了解,为汾酒走向国际与未来的发展,带来强有力的推动和帮助。
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专职副会长刘员表示,“行走的汾酒”活动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,对于企业和行业都意味着宝贵正能量,既展现了传统文化魅力,使人对民族传统文化魅力,有了更深刻、更震撼的体会,又激发酒业的改革创新力量,助力汾酒实现“清香天下”宏伟愿景,更对中国白酒国际化进程产生有力推动。